第(1/3)页 内阁。 李东阳、杨廷和看着礼部尚书傅珪,面带愁容。 傅珪将手中的纸张放在桌案上,叹道:“落榜举人七千余,可愿意去军中当教习的,只有这寥寥十八人,该如何呈报给陛下,还需要两位阁老细细思量……” 李东阳老脸难掩苦涩:“陛下对此事颇是重视,在这之前可谓期待不已,甚至还曾筹划在军中充入不下八百教习,可如今不到二十人,陛下恐怕难以接受啊。” 杨廷和端着茶碗默不作声。 这就是个颜面问题,朱厚照有些时候是睿智的,对事情的判断也很准确,一些新策深得人心。可有些时候,朱厚照的自信有些盲目,他自认为这事好办,一办就成,可现实并非如此。 想要八百文人去给军士教习文字,可应声者寥寥无几,这对壮志凌云、准备大干一场的朱厚照来说,很可能是一个打击。 李东阳叹了口气:“罢了,等殿试之后,我寻个机会递上去吧。” 傅珪谢过,然后问道:“明日便要殿试,这次陛下应该会亲临吧?” “自然。” 李东阳点头。 傅珪这话也不是没有来由,毕竟正德三年时殿试,朱厚照人在豹房寻欢作乐,压根没打算亲临,若不是内阁死活恳请,估计这位连豹房都不会出来。 但如今不同了,朱厚照连会试题都插了一脚,何况是本该属于他的殿试…… 至于殿试题是什么,更没人知道。 殿试,本意是殿前试人,开创之人是女皇武则天。 唐宋时期,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那意思是,你哪怕成为了进士,通过了考试,如果殿试不过关,你这进士就可能打回去,重新成为举人,该干嘛干嘛去…… 这就有些折腾人了,尤其是对那些考试能手来说更是不公平,我丫的辛辛苦苦,熬过一次又一次会试,中了一个又一次,一到殿试的时候就筛了下去,这谁能忍受…… 一些深感不公,咒骂宋廷的举人,一咬牙一跺脚,喊了一嗓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出国! 于是,有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西夏,成为了恨国党与带路党,帮助西夏打宋朝,一来二去,宋朝感觉不对劲,这知识分子祸害起来着实厉害,于是乎,规则改了: 殿试一律录取,不淘汰,只排名次,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榜眼,然后其他—— 嗯,这里没写错,在宋代,榜眼指的是第二名与第三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