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年头车比人珍贵,即便耿老爷子耿老太太是从京城来的大人物,也弄不到小汽车,要去山县,得搭乘长途班车。 元妮好学,耿老爷子见她是个可造之材,也愿意传她本事。 可惜班车颠簸,而且噪音很大,再加上开着窗户,想要说点啥都得大着嗓门。 所以坐车的时候,几人都有默契地闭上嘴巴。 足足跑了两三个钟头,班车才停了下来,“山县到了。” “呸呸,这风里咋都带着沙子?”耿老太太一下车就抹嘴,吃了满嘴沙土,实在不是什么好的体验。 “这边就是风沙大,你看元妮同志,她头上蒙着纱巾,这样沙子就进不去。”王同志笑着解释。 元妮解开纱巾,“喝口水漱漱吧?” 耿老太太摇头,“不用,直接去集市。” 据说山县的地下埋着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古人善于布疑冢,这位大人物的墓始终没被发掘出来。 附近种地的农民,时不时就能刨出一两件古物,因此大家都坚信山县地下有东西。 来的人多了,就传出了名气,慢慢的大城市的人也愿意往这儿跑了。 久而久之,就在山县形成了一个集市。 除了大城市的买家,大部分卖主都是当地的农民,因此上头也不怎么管,就把集市当成普通的农村大集来对待。 王同志看看天色,“那行,先到集市去。” 先去集市,然后再登记招待所,住一晚,明天赶早再下乡。 山县比丹县还穷,有好些人穿着化肥袋改的裤子招摇过市。 耿老太太一直在城里住,日子过得很宽裕,还是第一次见着这么稀罕的事儿,她指着一个人的屁股蛋,“是我眼花吗?他屁股上为啥写着尿素?” 王同志尴尬的笑笑,“那是用化肥袋改的裤子,不是在屁股上写着字儿。 耿大姐,你不了解情况,化肥袋在村里可是好东西。没点关系的人,还弄不到尼龙袋子呢。” 原来如此,装化肥的袋子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尼龙袋子。 对于布料紧缺的人们来说,有个尼龙袋做裤子倒也是好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