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宣和皇帝并没有再听的意思,他摆了摆手说道:“李爱卿一路舟车劳顿,也累了,下去歇着去吧,北伐的事情,一时半会也难以定下来,等朕和几位尚书大人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李文纲闻言也只能一声长叹,行礼告退。 看着李文纲远去的背影,宣和帝也是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 “这个李相,哪里都好,就是整天吵吵着要北伐,和辽国人打仗,咱们能有胜算吗?” 听着宣和帝的哀叹,张国昌忙附和道:“是啊,北方蛮族一向争强好胜,我等实难获胜,以臣之见只要守住镇北关辽军便无法南下。” 宣和帝闻言连连点头,随后他又道:“对了,爱卿所来何事?” 张国昌似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奏折道:“启奏陛下,两广传来急奏,有蛮族举兵叛乱,规模颇大,两广本地兵卒无力镇压,请朝廷速派大军南下剿灭叛匪。” 此话一出,宣和帝更加头大了,他说道:“哎呀怎么又要动兵,那两广年年叛乱,就没有消停的时候!” 发了一番牢骚之后,宣和帝又道:“对了,刚才李相在的时候你怎么不说,他对调兵最有方略,也能以此断了他北伐的念头。” “启奏陛下,刚才听闻李相力主北伐的时候,臣一激动……呵呵,就给忘了,请陛下治罪。”张国昌忙躬身认错。 其实,这么大的事情,他哪里是忘了,只不过是不想让李文纲掺和罢了。 宣和帝摆摆手道:“小事而已,何谈治罪?依张相国之见,此事应该如何处置?” 张国昌沉声说道:“回陛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湖广、江浙等地本就有不少兵丁可以调派,兵都是现成的,但将领却需找一员大将,不然实难剿灭叛匪!” “嗯!不错!”宣和帝点了点头道:“那依你之见,派谁合适?” 张国昌故作思索之后,试探性的说道:“陛下,您觉得镇北关总兵林业如何?” 李文纲的请功文书宣和帝刚刚看过,上面排头名的便是林业,而且之前冯程也几次提起他,所以宣和帝倒也熟悉。 “此人倒是不错,前不久他率领镇北关将士大破辽军,剿灭万余俘虏万余,可算是一场大胜,有他在两广的叛乱定可被平息!” “只是……只是他若是走了,那镇北关交由谁来镇守?” 张国昌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如今我大乾已经和北辽议和,镇北关的压力自然会小很多,依臣之见,可派一名年轻将官前去历练一二,毕竟咱大乾的北境防线,也不能全压到林业一人身上,您觉得呢?” 这次宣和帝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自己沉思起来。 毫无疑问,林业的能力确实可以平定两广叛乱,但镇北关却也是大乾最重要的城池之一,绝对不容有失。 目前虽然和辽国议和,但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一定会遵守合约,万一这些人背信弃义突然挥师南下,那镇北关岂不危险。 想到这,宣和帝摇了摇头说道:“镇北关乃我大乾门户,实不宜交给旁人历练,还是请李相挑选一名善战的将军前去吧!” 眼见宣和帝拒绝,张国昌连忙道:“陛下,臣先举荐一人,您若觉得合适,便派他前去,您若是觉得不合适,再去问李相不迟。” “哦?谁?”宣和帝挑眉。 张国昌微微一笑,说道:“淮安侯陆瑾!” 宣和帝一愣,随后问道:“是跟随太祖爷征战天下的飞虎将军陆鹏的后人?” 张国昌点了点头道:“正是,陆瑾此人深通兵法,且极其擅长守城,不久之前数万倭寇进犯台州,他仅凭三千人马便顶住了倭寇的攻击,一直坚持到朝廷援军到来。” “依臣之见,派遣此人去镇北关驻守,再合适不过了。” 这时,宣和帝也想起了不久之前兵部送来的战报,当时还是兵部尚书的冯程,对此人也是赞不绝口。 最关键的是,如张国昌所言,此人极其擅长守城,并不擅长主动出击,让他担任镇北关主将,如此一来,李文纲再想挥师北伐,也就没那么方便了。 想到这,宣和帝点头道:“好,既然如此,便将淮安侯陆瑾调任镇北关吧!” …… 白沟屯。 周正看着手中坑坑洼洼的枪管,眉头皱起:“老板,你这玩意和我图纸上画的不一样啊。” “这铁管分明是你先打成铁皮,再捶打成铁管的,外面坑坑洼洼不说,里面也不平整,这如何能用?” 铁匠铺的匠人一脸赔笑道:“这确实不符合您的图纸,但……唉,这已经是我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您所要求的内外光滑如镜实难制作。” “而且,您若是要做暗器,用木头掏空似乎更为合适,如此自可修饰平整,铁极为坚硬,只能慢慢捶打,若是捶打,便不能达到你的要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