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杨诗音又噗呲一笑,自己这师弟,啥话都说,真不像个读书人,盛长槐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但蔡大家,虽有太祖逼迫,但凭自己一人,将其父所留典籍四百余篇,全部默写下来,正因为如此,才名留青史。老师比之蔡大家,也差之不远,我听闻,老师家中藏书比蔡家多了不知几许,尤其是孤本典籍,师姐如此才华,何不将它归类编撰,然后在制版印刷,有此一举,杨家对士林之贡献,不比开坛授课差。” “师姐既然是老师独女,助老师行此功业,使老师名垂青史,这才是为人子女的孝道。” 盛长槐的本意,是想让杨诗音找些事情做,人一但忙起来,时间便会抚平伤疤,至于杨无端家中藏书,这不是虚言,杨无端在文坛地位颇高,自出名起,就有各种人求取诗词,杨无端来着不拒,但必须拿典籍交换,再加上刻意收藏,能和杨家藏书相比的,大概只有那几家书院和皇宫了。 还有,盛长槐知道自己这师姐虽然自怨自艾,但每日都会向老师请安,这孝之一道,也是颇为坚持,所以在拿老师作为突破点。 杨无端虽有才名,但仕途不顺,所以在立功立言立德上,没有拿的出手的,也就是才华,才会在文坛有些地位特殊,若是将来,比之当代之人,估计会差上一些,柳永没有评上八大家,也是因为如此,盛长槐也是想助自家老师一把,使他不复原时代柳永之伤。 编撰书籍,整理成册,这种功德养望之事,古已有之,那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不就是因《吕氏春秋》成为杂家始祖,让杨诗音出来做事,一举两得。 既然要编撰书籍,杨诗音肯定一个人不行,必须得找人帮忙,这就有了和外人打交道的机会,比她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好多了,至于女子身份不方便,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太后都能垂帘听政,带个面巾,在放个屏风,和外人隔起来,大庭广众,又非私会,杨无端又是开明之人,这都不是什么难事。 果然,杨诗音听盛长槐所说,有些心动,帮自家父亲扬名,自家作为女儿,当仁不让,但又有些没有信心。 “师弟此言,如雷贯耳,想我深受父亲养育之恩,不思回报,既然有机会尽孝道,自然千肯万肯,但我才失学浅,恐怕有些力不从心。” 盛长槐听完,觉得自己要再加一把火,想了想便说道。 “我家祖母身边,有个贴身女史,姓房的,她自小跟我说过,无论是男女,要想活得好,无非是一命二运三本事,只要三者能占其二,便可一生顺遂,师姐,你从小是生长在杨家,杨家虽非顶尖人家,但杨家的豪富,在扬州也是有名的,虽无母亲,但父亲视为命根子,这便是一等一的投胎了。” “像我家房妈妈,就是投胎没投好,穷的活不出来了,七岁时,别说完整的衣服了,一顿饱饭都没吃过,只能把她卖到盛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