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谁是猎物-《三国寻龙记》
第(2/3)页
王越看上的第一块宝地,就是长安以西的河套地区。河套平原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血脉,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整个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草原、湖泊、牛羊遍地,有“塞上江南”之称。最重要的,是这块宝地没有明确的君主,在鲜卑、羌胡、汉人、匈奴、乌桓的不断的争夺和拉锯中,逃窜到河套地区的李傕郭汜的部队,反倒成了最有实力的一支,控制了五原郡治及周边郡县,李傕自称五原郡牧,郭汜自称五原大将军,后来流落江湖的李儒出现在五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了五原军的大军师。
王氏家族的野心,皇室的前景灰暗,都促使王允和王越去铤而走险,与自己的仇敌去谈判,进行利益结合。王越的重伤,不但不能让王允迷途知返,反倒增加了王允心中的焦虑不安,要么顺从他当个顺民,要么杀了他赌个万人之上!
王允几朝重臣,心乱如麻的走入自己的司徒府。屏退手下,王允也没换衣服,直接走进书房,一眼就看见坐在茶几后那一张煞白的中年面孔。
李儒留着八字胡须,面孔带着不健康的苍白,站起身对着王允拱拱手,两人眼神交击的那一刻,几乎满满的都是仇恨,随即各自收敛,眼光却再没有相触。
李儒智慧如海,《三国演义》中十一次重要出场,都是智计过人。初次出场是劝董卓进京勤王,所谓“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二次出场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三次出场,董卓因私怨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四次出场,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
五次出场乃是杀帝夺权,"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新三国李儒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
六次出场,李儒识破曹操献刀刺杀董卓之计。“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七次出场,示弱退兵以保董卓。“李傕抱头鼠窜,回见董卓,说孙坚如此无礼。卓怒,问李儒。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臣思此言‘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天运合回。丞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