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清廷的日子也不好过-《汉明》


    第(2/3)页

    只是因冬季到来,大军无法在天寒地冻中进行作战,就僵持了下来,准备等来年开春,再起进攻。

    这支苏尼特叛军的起因,还是蒙古各部落对于降清国策的激烈反对导致的。

    三十年前,做为黄金家族后人的林丹汗,想要重现祖上的荣光,意图统一整个蒙古。

    但东面后金的崛起和侵犯,让他如芒在侧。

    当时蒙古诸部之中,大部分与明朝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不管是民间互商,还是朝廷外交上,可以说,是明朝的盟友。

    明朝以每年四万的“赏赐”来换取林丹汗协防广宁。

    努尔哈赤得到辽、沈以后,图谋进占广宁,三方在广宁打了几仗。

    天启二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广宁,时任广宁巡抚王化贞弃城仓皇而逃。

    林丹汗先出动一万军队援广宁,还有二万军队因雪阻暂时未至。

    但前军到达时,广宁已经失陷。

    这种现象几乎与北宋联金灭辽的国策,几乎二致。

    简单一句话,对蒙古而言,当时的明军就是“特不靠谱的猪队友”。

    林丹汗的军队只能转守山海关,这样一来,价码就得让蒙古人随意开了。

    约定夺回广宁后的赏赐,明朝须花费百万两白银之巨的回报,当然,名义还得是“赏赐”。

    也正因为如此,原本亲近明朝的蒙古诸部,也开始分裂。

    特别是在本来亲近后金的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盟誓之后,蒙古的分裂已经浮于表面。

    面对国内的混乱,林丹汗不得不先集中力量先内后外。

    由此产生的后果是,没有余力去为明朝协防,而明朝也无余力去帮助林丹汗整肃内部。

    联盟渐渐如同虚设。

    直到察哈尔部在天启七年背叛林丹汗,归附后金并与皇太极订立盟誓之时,林丹汗已经无法控制局势,被迫离开河套,踏上西迁之路,这样一来,明与蒙古的同盟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同盟虽然没有了意义,可明对蒙古的每年“赏赐”却必不可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