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混不吝的刘放-《汉明》


    第(3/3)页

    他觉得吴王殿下还是英明的,是个可以效忠的对象。

    所以,原本想要从吴争这索要粮饱和装备、弹药的刘一手,居然在会后一声不吭,或许,这就是市井之人擅长的“投桃报李”吧。

    ……。

    战争的性质改了,但实力和局势,不会因战争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财政司依旧捉襟见肘。

    军工坊的产量已经到了极限。

    就算会后全民动员,新征的士兵,也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武器装备。

    水师前往安南、沙捞越、文莱、吕宋的购粮船队,第一次返回,也只带来数十万石粮食。

    而被吴争寄于厚望,派马士英前往巴蜀购粮,结果是李定国的婉言拒绝。

    这倒不能怪李定国自私,而是大西军全军出动,它的体量,甚至比北伐军都要大,大将军府都不够吃食,大西军就更不能自足了。

    李定国不派人来向吴争索要粮食,就已经算是体谅到吴争的难处了。

    织造司的股份已经抛出,听说其中有一湖广富商,豪掷千万家财,独吞了织造司二成股份。

    可银子不能马上变成粮食和武器,甚至大量地抛出,只会造成物价飞涨。

    莫执念的银元计划已经实施,这事倒非常顺利,五百万银元,被建兴朝二十九府民众争相抢购,为此带来近二百万两的“盈利”,可还是无法消解财政司的饥渴。

    如果说淮安会议是建兴朝举国转为北伐的里程碑,那么,实际上,这最多只是一次精神上的动员大会。

    此时的吴争,什么都缺,粮食、布匹、铜铁等等,就没有不缺的。

    而且这缺的物资,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三个方向,就象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不喂饱了,长不大啊。

    可来自文官一系的暗中掣肘,让吴争感到了一丝力不从心。

    明着反对易防,暗着来,真心,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