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天下之大,那里是他的容身之地? 孙之獬倒也干脆,直接过海降了建奴。 这十几年奔波,也就是这几年,盛京城重建后,他才算是消停,在西清,像他这样的投奔大清的明官倒也不多,受到重用的也没多少。当然,人家之所以受到重用,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出众。 就像他一眼看出多尔衮想当皇帝却又不愿意招惹大明的心思,一个“蒙古大汗”的建议,让多尔衮心花怒放,这不礼部侍郎也就当上了。 可对于年近七十的孙之獬来说,他的心里还心念念着更高的官职。只是没有机会再进一步罢了。 享受着夏日的阳光,躺在后院太师椅上的孙之獬,手中捏着《大清时报》,神情显得颇为畅快。 “哎呀,这流放亲爹到天竺,可真亏他朱慈颖小儿能做出来?那些无知的百姓现在总能认识他的嘴脸了吧!” 提到朱慈颖,也就是乾圣皇帝时,孙之獬的心里那是一个恨啊! 甚至是恨之入骨。 为啥会这样?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当年他北逃,都是这厮做的怪,当初要不是济南的朋友私下通知他,估计这会他早就人头不保了。 降虏? 他孙之獬又没疯,那会东虏可没打到淄川县,他降什么降! 可偏偏有人搜出了他的降书,至于是谁陷害自己,孙之獬不清楚,但他可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一得到消息,就立即乘船带着家人逃到了辽东,真的降了虏。 后来从山东老家那边传来的消息,他人是逃了,可孙家的祖业都没抄没了。自然的,对“是非不分”的德世子心生怨恨。 从德世子,到平虏大将军,再到乾圣皇爷。 可在孙之獬的眼里,那可是让他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的仇人。 现在眼瞧着仇人犯了这么一个大错,他的心里那一个乐啊。 其实,那怕就是远在万里之外,“西清”君臣们仍然关心着大明,关注着那里的动静,当然,这种关注更多的是他们喜欢放大与大明有关的负面新闻,就像乾圣皇帝把他亲爹“流放”到天竺一样,自然要说道着他的不孝。 “这件事,有继续发挥的余地啊!” 突然,孙之獬坐起身来,盯着报纸自言自语道。 “要是在这件事上做做文章,指不定能大明那边弄出乱子的,到时候,我大清指不定还能再入主中原哪!” 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的孙之獬心里是那个得意啊。 那怕你是皇帝又如何,你砸我饭碗,我也砸你饭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