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果不其然,他这么一讲,皇帝便很有兴趣:“好!让他们多接触一点朝廷的事务,看看怎么样吧!” “遵旨!” 身为头榜二三名,一定是进入翰林院学习的。 等到两三年散馆之后,多半也会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官职。 不过从一入翰林院开始,也有人去六部跑腿干文书工作开始实习的。 或者是在文渊阁打杂等等。 这样的人,通常就是非常受重视的、着重培养的。 …… 聊完了这个,皇帝的饭也吃得差不多了。 他又更钟昶谈起了外邦使节的问题。 “青古,你说说看,这一次他们来京城,这么高的规模,会不会有诈?” 钟昶迟疑了一下,点头说:“肯定是不安好心的,但究竟他们会怎么做,还是不好说。” 景和帝把柳铭淇的观点拿了出来:“如今大康连续几年受灾,实力损失严重,他们会不会起什么别的心思,想要狠狠的在大康身上咬一口?” “不能排除这种可能。”钟昶道,“实际上微臣也这么琢磨过。可是除了今年的豹骑卫清洗之外,我们的禁军、边军实力都没有大的损耗。况且边疆地区的各种粮食温饱保障都很齐全,他们想要打破我们的防守,依旧是难上加难。 比如说西北方向,铜德府、嘉峪关和武威府这三个最坚固的防线中枢,大康都用了数十年时间来加固和准备,他们除非用几十万人的命来填,不然怎么打破? 倘若他们要是敢不管这些城池,直接冲进西北的话,那只要我边军把口子扎紧,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根本跑都跑不掉。 另外北方防线、东北方向同样如此,大康军队没有半点懈怠。北方防线背后便是一半的禁军作为总后备,东北防线还有北方水师在水路支援,他们怎么破?” 皇帝点点头,钟昶的想法和他一样。 大康虽然算不得固若金汤,但基本上还是稳的。 即便是这些外族想要来占便宜,都无法啃得动这些硬骨头,还会崩了牙。 “不过也不要掉以轻心。”景和帝却也没有完全放松,“这儿内阁商量一下,让他们积极做好准备。这两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倘若我们熬过来了,等到不再有大灾害了,铭淇的红薯又真能全国种植,获得大丰收,那就什么都不怕了。” “遵命!” 钟昶颌首鞠躬道。 这一点不用景和帝说,他们也会做。 即便是没有这群外邦使节过来,自己虚弱的时候,也该是认真做好防备的。 如果弄到雪上加霜了,那烂摊子才更不好收拾。 大康被打得狼狈不堪的话,岂不是也代表他们这群臣子的无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