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所以孟川将‘六国论’稍微改编了一下,用到现在。 策论名称就叫做【六国论】。 不过,此六国论,与前世的六国论相比,其相似之处,基本是本意,像是排词造句等,并无丝毫相像。 这也是因为,神州浩土的六国纷争,和前世秦扫六国的一幕,没什么共通之处。 而在孟川前世,六国论、封建论、过秦论,此三者,被后世人誉为三大策论。 现如今,这篇全然不同的‘六国论’,耗费了孟川将近六个时辰的时间。 他将答卷交付之时,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交卷的。 想来也实属正常。 今年的会试。 第一场,是敲门砖。 先是由国子监几名教授和祭酒审卷。 优秀的答卷,将会送往吏部官员手中。 第二场,结合第一场优秀答卷,将会由吏部和礼部同台审阅,然后将优等策论递交中书省。 最后这篇考试,考生们所答策论,将会出现在丞相吕渊的手中。 所以,这第三篇策论,才是重中之重。 能被国子监祭酒相中的策论,才能有希望于会试及第。 不过,最终敲板决定的人,依旧还是吕渊。 大魏朝境内,所有志在科举的举人,同台竞争。 诸多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年,就是在等待今朝! 会试中第者,无论排名,无论优劣,都将犹如鲤鱼跨越龙门。 一甲,也就是头甲,只有三名。 二甲第一名叫做传胪,二甲一般只有一百五十人左右,赐进士出身。 三甲人数最多,约有上千不止,赐同进士出身。 这第三甲同进士,很难在京城留职,一般都是外放,可能当一辈子官,都难以成为刺史。 但是也有某些同进士,身受皇帝或者朝中大官们的喜爱,有许多机会能够升迁,这毕竟只是少数。 一甲前三,探花一般都会娶皇亲国戚为妻,顶死了也是三品官,对此,大魏朝是有不成文规制的。 三品官,在京城,勉强接触权力中枢。 一甲前二只需打磨一下资历,将来有极大概率,能成为一部尚书乃至宰相。 至于二甲中的官吏,除非机遇较好,否则的话,前途发展也较为有限。 近些年来,进士以及同进士的数量,已经积累到一种恐怖的程度了。 但是大魏朝从未想过革除他们的功名。 而是自掏腰包养着。 于是,世间便有风流人物,说出那番‘国朝养士百年,如国有恙,仗义死国,又有何妨’的话来。 又过几日。 会试所有中选者,参与殿试。 而只有尚未出炉,但是被吕渊内定的一甲前三,才能见到李轻眉。 这一甲前三,乃是孟川、顾青辞、陈平安。 他们见李轻眉,只是要评个状元、榜眼、探花而已。 至于其他会试中第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