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子曰三,去一,去二,三为立。朕问政一二三,何为先,何为后,当何为? 唐寅惊讶的是,这题,是不是太简单了? 杨慎挠头的是,这题,是不是另有玄机? 众举人高兴的,这题,怎么就如此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了? 这一道题乍一看不明所以,但对于精通四书五经的举人而言,实在是太清楚不过。 这道题说的是自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贡又问,这三样必须舍一一个,先舍谁。 孔子回:先舍兵。 自贡又问,第二舍谁? 孔子回:舍粮食。 孔子补充了句:反正人都是会死的,民无信不立。 那意思是说,可以没兵,也可以没粮食饿死,就是不能没信,失去了信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这就是去一,去二,三为立,也是朱厚照问政的一二三。 如此简单明了、立意清楚的题,着实让所有应考举人惊讶不小,毕竟这可是会试,不说往年会试题目吧,就说乡试题目也没这么一眼就能明白的,不应该出一些十分高难度的题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抓耳挠腮也想不明白出题人意图的题吗? 比如“问仁既已无颜子”、“配祭如何有太王”、“固为仇口”、“周公系井亦非常”等一般正常人怎么都看不懂,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题目嘛,今年为何给出了一道“说人话”的题? 说人话的题,说到底还是朱厚照强行安排进去的。 科举考试有个规矩,经义的题只能取自四书五经,而且,以前出过的题不能再出了,这个以前,不是指大明朝一代,还包括唐宋元,也不只是说以前会试,还包括了以前的乡试…… 一开始科举考试出题多容易,随便摘一段拿出来就能用,可因为出过题就不能再出了,后面就不能摘这一段了,换一段摘吧,四书五经总共才多少字多少段,年月一长,容易出的题全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