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倘若不是皇帝就坐在龙椅上,说不得不少人都会去跟柳铭淇打招呼了。 这倒不是讨好。 已经到了贡士的级别,俨然他们就是帝国的精英,最少都能当一个七品知县的,比起无权无势的亲王来说,都要好得多。 他们只是想要表达一下崇敬之情,就像是之前的巩渊一样。 三百多个人坐在了保和殿大堂里面,每人面前一张小桌子,四周有千牛卫的军士盯着,旁边还有礼部官员们巡视着,就是为了断绝他们作弊。 其实,在殿试上面作弊的人,千百年以来几乎没有。 还是那句话,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完全没有必要作弊了,那种功亏一篑,使得前途彻底泡汤的事儿,万万做不得。 考试之前,景和帝站了起来,大声的道:“今年乃景和三十一年,最近两年都处于多事之秋,天下灾害连连,民不聊生,此乃朕之不德所致。 万幸上天赐予尔等英才与大康,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踏上这个多彩多姿的人生舞台,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朕希望你们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这一次的殿试成绩如何,都能秉承圣人理念,为天下苍生贡献一份力量。 那么千百年之后,人们都能提及你们,歌颂你们,赞扬你们!这何尝不是比升官发财更好的褒奖呢?” 景和帝给考生们打了一番鸡血,才让千牛卫把殿试题目发了下去。 考生们此时已经被景和帝的鸡血打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为君王效力,为百姓出头,为天下苍生呕心沥血! 连带着这么三百多人拿起了毛笔开始作答时,都有点铿锵激昂的味道。 此时柳铭淇和柳铭观才拿到了开封的殿试题目。 今年殿试只有两道题。 第一是“何以使官吏惟明,抑正己率属,崇奖洁清以风厉有位?何以令官吏怀恐惧羞恶之心,共励素丝之节?” 这是针对澄清吏治、对官吏的奖惩之道。 第二是“而今天下纷乱不断,灾害连连,该多方劝课,俾惰农尽力于作劳,旷土悉成为膏壤外;商贸通行一道,连通四海八方,互通有无,又有何道而可?” 这是针对怎么做好农业生产,并且发挥商业的作用的提问。 总的说来,这一次的殿试非常贴近事实,贴近目前朝廷的处境。 颇有点要筛选好方法来处理朝务的样子。 根据柳铭淇来之前做的功课,像是这么务实的殿试题目,在大康朝也不少见。 太祖写得更加直白,且全是用大白话问。 比如很著名的一条就是“你们告诉我,怎么才能让文官不贪腐,武官不怕死”。 又或者是“面对如此困境,你们该如何努力?老百姓没吃的了,你们吃什么,狗屎吗?” 相比起他老人家来,景和帝也算是斯文的了。 ※※※※※※ 殿试的时间一般不短不长。 有的是三个时辰,有的只有两个时辰。 像是这一次只有两个问题的,便是两个时辰。 在这两个时辰里面,厕所都是不能去的,皇帝也是一样,只能坐在龙椅上。 所以今天早上景和帝根本没吃早饭。 柳铭淇自然是如此。 相比起柳铭观的兴致勃勃,柳铭淇眼神望着一个地方,旋即便开始了神游。 他在琢磨红薯的事情。 十亩地,除去吃了的,一共还剩下两万二千七百斤左右。 这里面他肯定不会一个模子来种植的。 种植的地方当然还是帝京府周围。 毕竟在千百年之后,论到红薯的主产区,帝京府都还是属于全国十强选手。 只不过少年会改变一些种植的方式,比如增加密度,比如增加浇水,比如说改变土壤环境等等。 种种的实验下,有可能红薯的产量得不到飞一样的提升,甚至有可能还会下降。 但这些实验却是必然的,它们会帮助柳铭淇总结各种经验,从而去告诉那些以后想要种植红薯的人,怎么才能种植得更好,产量更多。 只有这样,红薯才能快速的播种成功,才能更快的遍布在大康的每一寸土地上。 少年知道一线劳动人员的力量,所以这几天他都让人去记录那些照顾耕种红薯的府中下人的经验教训,准备总结起来之后,自己加上千年之后的那些知识点,就用做明年的种植手册。 …… 时间就在这样的思索之中过去了。 随着礼部尚书李言的一声“时间到,众贡士考生放下手中笔,起立!”之后,一行的千牛卫便从头到尾的收了他们的试卷。 他们也很细致,每一份的试卷下面,都会隔一张厚点的麻纸,这样就避免了墨印会印到前一位考生试卷上的情况。 殿试可是很严肃的场合,哪怕是卷子收了,也没有一群人大呼小叫“解放了”,一群贡士们老老实实的重新坐下,准备听皇帝再说话。 没想到景和帝却没有主动开口,而是对下面的两位亲王道:“宁王,德王,今日你们看了这么多年轻才俊的做题答卷,有没有什么话是想要跟他们说的呀?” 两人齐齐的一愣。 心想之前没有人说过呀。 但皇帝问话,他们又不能不回答。 柳铭观本身就文采出众,起身朝着景和帝一鞠躬,然后转身对众贡士道:“孤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人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我朝王者莫过于太祖,伯者莫高于太宗,无论太祖太宗,皆以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人主交于故,而后士乃进! 今诸位士子列于金銮殿上,受我大康皇帝皇恩浩荡,更当尽心竭力,辅佐圣君,乃可以扬名天下,书于千秋之后,此子子孙孙甚感荣焉,岂不慰乎?” 一群贡士赶紧站了起来,面露心悦诚服之意,还对着柳铭观鞠躬行礼。 “宁王殿下教诲,吾等不忘之,定身体力行之!” 柳铭观也赶紧的回礼,一举一动,颇有古之君子之风。 景和帝看得不经意的点点头,然后又把眼神望向了柳铭淇。 柳铭淇整个人有点懵。 我明明是来陪考的,怎么要我说什么了?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我哪里懂你们这些东西?! 景和帝看到柳铭淇一直不动,不觉有些诧异:“德王,你怎么不说话?” 柳铭淇只能站了起来,硬着头皮道:“陛下,小臣想的东西,可能和今天的殿试没多大关系……” 第(2/3)页